關於中華經脈醫學會

我們是一群對漢醫科學研究有深度興趣的醫師、牙醫師、中醫師與學術研究者。我們浸淫於這個領域已逾二十年,不同於傳統中西醫的對立與彼此不理解,我們主張必須回到科學的基礎並正視當今臨床的困境與每個醫學的優缺點。透過科學的方法與各個基本領域知識來擴充基礎醫學的應用與臨床醫學的有效性。

隨著科學知識的進展,我們在過去兩三百年內快速的認識了這個世界的各個領域,當然也包含醫學;但當我們以科學方法探討漢醫,就會發現她的基本觀點大大的異於西方醫學。一言以蔽之,西方醫學肇基於物質面;漢醫建立在波的觀點。

就如同光有二元性,生命亦然。當量子物理的奠基者之一薛丁格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於倫敦發表詩意般的大作「生命是什麼?」,不但預言了基因的存在與作用,也隱含了生命系統中的波動型式。

但我們的先祖早在幾千年前就懷抱著這樣進步的哲學,所以我們理解漢文化中無所不在的「氣」,其實就是「波」。所有具有週期性波動現象的範疇,我們的先祖統稱為「氣」,這樣的觀點營造了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貫通了天、地、人,也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部分,當然也包含了醫學。

透過波的觀點,我們從頭理解了漢醫中五行相生相剋的數學理論,循環系統中徑向共振的物理條件與諧波的生理基礎,從而了解生命系統如何透過諧波建立經脈系統來解決生命最重要的課題:能量的使用效率。

當這個課題因內外在條件劇烈改變而無法取得平衡時,病理因素就出現了。表現在諧波的分配就呈現出經脈的虛與實;若能透過物質、能量或信息調整經脈的虛與實就構成了藥理的歸經與補瀉。

這些就是漢醫的基礎科學,不但是最迷人的部分,也是最令人迷惘的地方。從生理、病理、藥理、診斷到治療都是抽象的「波」和「氣」;卻可以同時使用有形物質的本草、針灸,或無形的氣功或雷射的光來調整人體生理功能或治療疾病。

其實這就是生命的物質與波動二元性,不過西方醫學著重物質的部分而發展出解剖、組織、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藥物化學等基礎醫學領域;而漢醫的「波」衍生的生理、病理、藥理、診斷到治療也不遑多讓。

就讓我們回到科學而優游於生命的物質與波動二元性;病患受苦時不會分東方或西方,被科學檢視過的醫療也不會分中醫或西醫。放下迷信與偏見才能正視具備生命二元性的未來醫學。我們自己與病患才能少受一些無知造成的痛苦。

如果你也認同這樣單純的理念,歡迎加入我們中華經脈醫學會。在這裡,我們會將前人辛苦耕耘的漢醫科學研究整理發表,透過教學與討論的形式溝通傳播,並以臨床應用為目標,將脈診、望診與聞診透過科學化的過程標準化來取得認證與合法使用。將漢醫本草與經方透過歸經補瀉的研究與新藥開發的流程豐富臨床醫學治療的進展,更會開發雷射針灸或光的頻率治療來彌補當代西方藥物治療的盲點與本草取得的有限性。

或許有人會竊笑我們不自量力,特別是在具有臺大醫學院背景的基亞團隊以及中研院生醫背景的浩鼎集團臨床測試失敗後,臺灣的生醫領域瀰漫著濃厚的懷疑氣氛。雖然,嚴格的質疑與近乎無情的批判,不正是科學研究的鐵則;不容一絲錯誤與盲點也是醫學的基本原則;甚至那些帶有污辱的責難,在過去二十年中,我們這一群對漢醫科學研究有深度興趣的醫師早就司空見慣。支持我們持續的精神支柱就是對於生命科學的無限好奇與醫學之於有限生命的無窮探索。所以當2017年12月來自美國FDA臨床前期測試通過的通知無疑是最佳的鼓舞,證明植基於最簡單經方的蛇床子散能開發出通過血腦障蔽的專一性HDAC8抑制劑,同時又擁有極高致死劑量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充分反駁了十幾年來臺灣是否具備從事新藥開發研究能力的質疑。

因此,除了醫師、牙醫師、中醫師外,只要是對漢醫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學術工作者,我們都需要您的參與。我們會提供研究工具、新藥化合物或專利授權,來進行跨領域的學術合作。

當然,如果您是對漢醫科學研究有興趣的民眾或學生,甚至是關切科學研究對臨床醫學有幫助的病患,都歡迎您成為贊助會員來共襄盛舉,為醫學的未來見證,也期待一個追尋身心靈健康的天、地、人和諧境界早日到來。

發起人  郭育誠 醫師

講者

姓  名/Name國    籍/Country
廖福龍中國
現  任/Current
Degree/Position/Organization

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生物力藥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生物流變學會副主席(2005-),國際學術刊物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中國編委(1984-)。
學  歷/Education
1960-196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專業。
1980-1982年澳大利亞Sydney 醫院研修生物流變學
資  歷/Qualifications
1965年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1990年晉升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以生物流變學、生物力學與中藥藥理學科交叉方式研究活血化瘀中藥與血瘀證。
1992年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制定《傳統藥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指南》。
國際臨床血液流變學會主席(2005-20082010)和2012年兩度任世衛組織西太區傳統醫藥2010-2020年發展戰略臨時顧問。
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中國藥理學會理事、中國微循環學會理事和副秘書長、《中國血液流變學雜誌》副主編、《生物物理學報》常務編輯等。
發表文章百余篇,主編與參編專著十二種。曾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獎兩項和北京市科技獎三項。1997年獲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6年在藥理學權威刊物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撰文提出新邊緣研究領域–生物力藥理學。
演講主題/Topics
青蒿素:中醫藥給人類健康的一份禮物
ADD:北京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中國中醫科學院TEL:
E-mail:fulong_liao@126.comMobile:+86 10 15210973658
姓  名/Name國    籍/Country
張維波中國
現  任/Current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研究員,醫學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Degree/Position/Organization

博士/研究員(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學  歷/Education
1979-1983中國海洋大學 學士
1983-1987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碩士
1995-1998 北京工業大學 博士
2007-2008奧地利維也納大學 博士後
資  歷/Qualifications
1987-198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室 實習研究員
1988-1995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95-1998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副研究員
1999-今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研究員
1998-2002年期間任國家“九五”攀登“經絡的研究”專題組組長
2008年韓國頒發的國際大獎:“針灸經絡研究——舍岩獎”
演講主題/Topics
經絡的組織液通道學說及在中醫臨床上的運用
ADD: 中國北京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TEL:0086-10-64089385
E-mail:1507307638@qq.comMobile: 13651269091

資料來源:http://www.accue.com.hk/Seminar2.htm   (漢醫苑FB)